FASHION WEEK
虛擬貨幣應用法律及財稅問題
世界經濟論壇(WEF)曾指出,區塊鏈技術是繼網際網路後的第四波工業革命的潛力科技之一,將會在全球金融系統中佔據重要位置,透過區塊鏈來儲存交易日益受到重視,而今「加密資產」(Crypto Asset)的持有人數亦日漸增加,亦被作為投資、融資等的工具應用於企業創新的商業模式中,如 ICO、IEO 等。構成加密資產的加密貨幣或虛擬通貨(Cryptocurrencies)眾多,除比特幣外,尚有以太幣(Ether)、泰達幣(USDT)等數以千萬計的不同幣種。本文簡介加密資產之類型及常見加密資產應用的法律及稅務議題。
一、加密資產類型:支付、應用、證券型
加密資產類型,按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的加密資產指引諮詢草案(Guidance on Crypto assets - Consultation paper)提出可依經濟功能分類 :
支付代幣(payment token): 通常亦稱為虛擬貨幣(cryptocurrencies),指不是由任何中央銀行機構發行或承認的法定貨幣,旨為在設計運用為支付之方式,通常用於購買和銷售沒有傳統中介者的商品和服務,如比特幣。
效用代幣(Utility token): 允許持有人有權存取現有或預期的產品或服務,但非支付工具。
證券代幣(Security token) :係指符合證券法規中有價證券的定義,如股票或債務工具。
二、虛擬貨幣應用的法律規範
最常被討論到虛擬貨幣的應用係關於虛擬貨幣之發行(Initial Coin...
GADGET WORLD
BEST Smartphones
產業案例:內容版權
內容版權存在的痛點在於大量虛假訊息、盜版氾濫,導致越來越多的創作者不願產出優質的作品。保護著作權看起來是創作著創新的保障,但更深層的意義是:對創作行為的獎勵。在現今網路科技發達的時代,不論是文章、音樂、藝術、專利技術,複製已經被得非常容易,運用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版權保護問題,保障創作者以及出版社等的利益。
區塊鏈是保護內容版權的最佳技術,可從源頭追蹤創作者的個人資訊,無論是圖片版權,還是文字內容版權,未來更可以擴大到各種形式的數位內容,都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來進行有效的版權保護,並可採智能合約,完全不需要第三方介入,就能自動化執行版權的交易流程,協助版權交易的公開透明化。透過區塊鏈建立起更公開且互信機制,才可以讓創作者們更致力於揮灑他們的創意,創造出更好的創作。
應用案例1:音樂授權區塊鏈計畫 Muzeum
Muzeum 為 KKBOX 集團旗下科科農場(KKFARM)所提出的一個全新項目,針對創意內容產業,提出一個公共資料庫與去中心化著作權系統的技術框架,讓人才與內容資料可以開放共享,和進行點對點的授權和版稅分潤。
在傳統流程中,授權取得過程相當的繁瑣又耗時,若是採用 Muzeum 平台,將授權記錄於鏈上,除了可作為存在性證明,也可選擇以智能合約的方式進行,讓部分約定事項(如分潤)依據智能合約自動執行,提升運行效率以及降低耗費時間。Muzeum 除了能讓所有的授權和利用更易於追蹤,更要在開放的同時,透過智能合約、產權鏈、檔案存儲加密等多重技術,讓內容擁有者的數位資產不被侵犯或濫用。
應用案例2:SONY 著作權管理系統
在 2018 年 10 月, 索尼攜手旗下的索尼音樂娛樂、索尼全球教育,開發一套以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著作權管理平台,協助認證、登記、管理各類作品的著作權,包含音樂、電子書、電影等等。索尼和子公司索尼影視娛樂早已向美國專利和商標局申請,將索尼「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位版權管理」列為專利。
應用案例3:日本版權協會 - 音樂版權應用
2020 年,日本音樂版權協會(JASRAC)於新聞稿中宣布將使用區塊鏈技術管理音樂版權。在音樂使用授權費交易方面,日本每年約為 1100 億日圓,JASRAC 希望透過區塊鏈技術的運用,讓金流更為透明,並提高音樂版權管理的可靠性、透明度以及管理效率。
推動運用區塊鏈技術,能夠解決創作舉證不易而產生的著作權歸屬糾紛,但區塊鏈並不是萬靈丹,難以用來解決整個創意產業面臨的各種難題,現階段,著作權與智財權主要還是透過法律保護,區塊鏈只能作為一個輔助的工具,期待未來技術更加成熟,足以帶動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
POPULAR VIDEO
產業案例:供應鏈
供應鏈的範圍包含了從上游的供應商乃至於最終消費者過程中的所有活動,製造、出貨以及運送,都是經歷過一連串複雜的作業流程,所有流程的相關金流與數據,在理想情況下,都需要在供應鏈中無縫移動,才可以更有效率的進行管理。然而,整體供應鏈網路中參與者眾多,通常包含原料供應商、製造商、物流業者、通路零售業者等四個角色,再加上全球化與專業分工的現象更加普及,供應鏈中的組成只會更加零碎、分散,帶來更多供應鏈管理的挑戰。
供應鏈管理是利用一連串有效率的方法來整合供應商、製造商、倉庫和商店之間的作業流程,在所有的細部流程中(如訂單建立、產品製造、包裝送貨、金融交易或是發票寄送等),由於每間公司都個別獨立運作,缺乏一個統一並且有足夠透明度的資訊管理系統,假設在過程中出現任何疏失,都會造成追溯上的麻煩,有時候不僅只是效率不佳,甚至會對價格競爭力與企業的獲利能力造成衝擊。
這個時候能夠導入區塊鏈技術來改善供應鏈管理,透過區塊鏈能讓訊息更高效的傳遞,上游可以更快速取得客戶的訂單資料、預測資料、庫存資料、排程計劃,透過網路科技與供應鏈管理的結合,能夠更明確的掌握需求,進而更精準的備料,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區塊鏈技術最關鍵的特性就是去中心化、透明開放且資料無法被竄改,不需要信任何人或任何政府,只需要信數學和演算法。利用這樣的特性將所有資訊變動的過程加以記錄,而任何存取者都可以檢視這些資料的來源與變動歷程。而可溯源的特性,更是適合將之應用在供應鏈管理的追蹤紀錄,能夠提高每個供應鏈參與者對產品的掌控能力。
應用範例1:物流追蹤
在航運上常遇到資訊的延宕、不正確等嚴重問題,科技巨頭 IBM 與船運巨擘 Maersk 在 2018 年,發起了全球航運區塊鏈解決方案 —— TradeLens,一個讓各家船運公司、貿易公司都能夠共同分享、上傳資訊的分散式資料庫,並且能夠實時追蹤重要的運輸數據,提供參與其中的所有人無可爭議的數據,讓聯盟的成員能夠掌握端到端的貨物運輸資訊,從而減少多餘的步驟以及中間人。
TradeLens 由三個主體組成,包含一個追蹤全套運輸資料的系統、讓第三方開發者創造平台新應用的 API ,以及一套標準資料表格,讓不同公司都能提供統一的資料數據,方便匯入系統,以幫助全球船運資訊數位化。
應用範例2:食品安全
食安問題的發生,來自於複雜的食物供應鏈流程,透過區塊鏈的不可竄改以及可追溯性,能夠將區塊鏈結合生產履歷解決食安問題。去中心化允許食品供應鏈的多個參與者共享食品原產地詳細訊息,包含處理數據以及運輸訊息。IBM在2016年宣布推出「誠信食品」計畫(IBM Food Trust),希望運用區塊鏈技術串聯食品業上游生產者、供應商到下游零售商,一起為食安把關,多家跨國食品大廠、零售商都參與其中。在這個透明的供應鏈中,所有原料的源頭和去向都無所遁形,甚至可以精確定位某項嬰兒食品使用的蘋果所屬批次和產地果園;萬一發生污染,便能依循生產軌跡回收所有可能受影響的產品,同時釐清責任。